水牛群像
1930
《水牛群像》精確掌握淺浮雕介於平面與立體之間的特質,以線條切面的鈍、直角產生投影效果,在明暗的對比中表現主題的層次感;以物像的重疊、疏密關係營造空間遠近感;以薄肉雕技法使凹/凸、硬/圓、薄/厚的表面肌理表現人物與牛隻的視覺量體感,仿彿呼吸、血液流動於骨骼肌肉之中。畫面構成以三位牧童及五隻水牛為主體,與下層散置的野草、小花及水桶、上層掩映的香蕉樹葉譜出和諧的韻律與節奏,小孩與小犢間自然流露的真情浮動於其中。整體作品以細緻、典雅的筆觸與構圖,呈現臺灣早期的田園風光與旺盛的生命力。本館於1988年開館同時獲贈青銅翻製之《水牛群像》,為本館代表性典藏品。
在國美館開館25周年時,特取材台灣第一位西洋雕塑家黃土水《水牛群像》作品的局部與本館建築外觀合製紀念銅幣,期以傳達台灣藝術創作生命力與國美館25年成長累積的能量。